传承 创新 和谐 开放

您所在位置:

旧栏目>纪检监察>内容>

常思忧乐与民同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2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7.24. 阅读次数:
    宋代苏轼不仅工于诗文,还是一位体恤民生的好官。元祐七年二月,苏轼赴任扬州途中,见沿途庄稼长势喜人,而百姓却面有忧色。一问方知,是为历年“积欠”税赋所愁,言“丰年不如凶年”:天灾之年,节衣缩食犹可活;丰年时官府催缴“积欠”,生计反而更艰难。到扬州后,苏轼立即向朝廷请命暂停催欠,“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先后奏议两次,终获成功,老百姓无不喜形于色。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历来推崇民本思想,勉励为政者一心为民,与民忧乐与共。在这方面,例子不少。郑板桥忧民所忧,急民所急,他在山东潍县任职时,“值岁荒,人相食”。为救民于水火,郑板桥打开官仓赈济百姓,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凛然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这份担当,正是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写照。
    “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选择与人民站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934年11月,3名女红军长征途中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也留下了红军和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深深情谊。老百姓的苦乐,始终牵动着共产党人的心。战争年代物资匮乏,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有困难,人民更困难,我们任何时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们宁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百姓念兹在兹的爱与关切,一直为人称颂。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粗通医术的孔繁森,看到藏族群众缺医少药,每次下乡都身背药箱,义务为群众防病治病;风雪天里,焦裕禄首先想到的是“群众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黄文秀回到家乡担任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年仅30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忧乐与共的背后,彰显的是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深厚情谊与高度责任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诚哉斯言。98年风云激荡,党带领人民走过坎坷迎来坦途,走过黯淡迎来辉煌,其路愈艰,其情愈笃。阔步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如何“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人民,永远是最强大的依靠。
    一份信仰,终生笃行;一颗初心,永不褪色。身为共产党员,我们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永远不脱离群众、不轻视群众、不漠视群众疾苦,经常省察自己所喜为何、所忧为何,看看自己是离百姓越来越近了,还是离百姓越来越远了?是为群众牵挂的更多了,还是为自己考虑的更多了?想想人民期盼什么,自己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身后当留下些什么?在审视、叩问初心中,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常春晖)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挂号预约

挂号预约

就医指南

监督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