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两学科获批成为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5日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阅读次数:
分享到:
根据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确定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通知》(桂中医药科教发〔2020〕14号文件)精神,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申报的中药药理学和中药鉴定学两个学科被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建设周期为五年。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知识与方法,研究中药及复方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的中药药理学学科自1956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学科团队的努力,参与开发了降压灵、肝炎灵、脑心宁、驱风痛、卫康醇、广西蛇药等一批驰名区内外的产品。联合开发累计产值近30亿元的肤阴洁以及累计产值60多亿元的两面针中药牙膏等。参与桂林三金、柳州花红、灵峰金鸡系列产品以及梧药集团中华跌打丸等研发和再创新,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目前,该院中药药理学学科以二级研究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第一批特聘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钟鸣为学术带头人,以韦桂宁主任药师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学术骨干团队共13人。在建设周期内,学科建设团队将围绕中药抗肿瘤药理研究、中药防治肝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和中药治疗神经性疾病机制研究等三个学科建设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创建中药创新研发技术平台,建立广西特色壮瑶药的先进筛选体系,构建长期稳定的广西特色中药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为企业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大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良好技术服务;紧密围绕大健康和“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外医药研究领域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承担国际国内合作重点、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采取以课题带动科学研究方向,以研究方向促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以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全面发展,最终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科学理论有创新、先进技术有特色、人才队伍素质有提升、学科管理规范的中药药理研究基地。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主要由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与生物学、矿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组成。其核心为“正本清源,去伪存真”。60多年来,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的学科建设者们在广西范围内进行了多次中药资源大普查,足迹遍布广西的82个县(市),共查明广西拥有中药资源4623种(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并建立广西药用植物标本馆,标本馆代码:GXMI ,1990年起,标本馆被《世界植物标本馆索引》第八版收录,2006年纳入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为“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成员,目前馆藏的腊叶标本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主持和参与出版了《广西中药志》、《广西本草选编》、《广西植物志》、《广西药用植物图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道地药材图典》等一批药学和植物学专著。
目前,中药鉴定学以黄云峰副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学术骨干团队共15人。在建设周期内,学科团队重点围绕中药材原植物鉴定、中药及民族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标准研究、中药DNA条形码鉴别等方面开展研究,构建一个能广泛开展中药原植物鉴定、中药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的有资质和行业影响力的专业鉴定平台。
此次被确定为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将对广西中药药理学和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对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建设高度重视,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决定举全院之力,利用5年的建设周期,继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将学科打造成全区甚至全国的精品学科,保障学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为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巫凯 潘爱红)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知识与方法,研究中药及复方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的中药药理学学科自1956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学科团队的努力,参与开发了降压灵、肝炎灵、脑心宁、驱风痛、卫康醇、广西蛇药等一批驰名区内外的产品。联合开发累计产值近30亿元的肤阴洁以及累计产值60多亿元的两面针中药牙膏等。参与桂林三金、柳州花红、灵峰金鸡系列产品以及梧药集团中华跌打丸等研发和再创新,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目前,该院中药药理学学科以二级研究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西第一批特聘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钟鸣为学术带头人,以韦桂宁主任药师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学术骨干团队共13人。在建设周期内,学科建设团队将围绕中药抗肿瘤药理研究、中药防治肝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和中药治疗神经性疾病机制研究等三个学科建设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创建中药创新研发技术平台,建立广西特色壮瑶药的先进筛选体系,构建长期稳定的广西特色中药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为企业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大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良好技术服务;紧密围绕大健康和“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外医药研究领域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承担国际国内合作重点、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采取以课题带动科学研究方向,以研究方向促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以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全面发展,最终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科学理论有创新、先进技术有特色、人才队伍素质有提升、学科管理规范的中药药理研究基地。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主要由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与生物学、矿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组成。其核心为“正本清源,去伪存真”。60多年来,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的学科建设者们在广西范围内进行了多次中药资源大普查,足迹遍布广西的82个县(市),共查明广西拥有中药资源4623种(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并建立广西药用植物标本馆,标本馆代码:GXMI ,1990年起,标本馆被《世界植物标本馆索引》第八版收录,2006年纳入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为“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成员,目前馆藏的腊叶标本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主持和参与出版了《广西中药志》、《广西本草选编》、《广西植物志》、《广西药用植物图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道地药材图典》等一批药学和植物学专著。
目前,中药鉴定学以黄云峰副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学术骨干团队共15人。在建设周期内,学科团队重点围绕中药材原植物鉴定、中药及民族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标准研究、中药DNA条形码鉴别等方面开展研究,构建一个能广泛开展中药原植物鉴定、中药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的有资质和行业影响力的专业鉴定平台。
此次被确定为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将对广西中药药理学和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对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建设高度重视,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决定举全院之力,利用5年的建设周期,继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将学科打造成全区甚至全国的精品学科,保障学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为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巫凯 潘爱红)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