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创新 和谐 开放

您所在位置:

工作动态>内容>

科技帮扶中药材种植基地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17日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阅读次数:

2023年3月上旬,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科技特派员、二级研究员李力率专家团队(曾广宇、林一雄、李仕强)一行4人赴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坡了村、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东兰县隘洞百建村、天峨县纳直村、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村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现场调研及技术服务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帮扶中药材种植基地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引导规范化种植 提升中药材质量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碧水连湾中药材种植基地,大面积种植了郁金等中药材。为提升中药材质量,李力专家团队深入种植现场,“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当地种植户关于选种育种及种植质量等方面的经验,解读农药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中药材方面政策等,毫无保留地用自己以及团队的力量帮助种植企业,引导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中药。

关注基地组织管理 解决种植技术问题

东兰县隘洞百建村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村大风岭,均采用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管理经营模式。通过这一管理经营模式,百建村种植的春砂仁面积达到550亩,带动200多户农户,实现1000余万元的产值。大风岭的吴茱萸种植规模达3000余亩,漫山遍野、整齐有序排列着,展现出新农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也带动了农户入股入社,带领农户增收致富。

专家团队翻过陡坡高山,踏过泥路田坎,深入山林指导当地农户种植春砂仁和吴茱萸。他们对品种选育、授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对病虫害防治出谋划策,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种植选地、间距的建议,进一步提高了中药材的标准化建设。同时,专家团队深切关注基地的组织管理,从管理角度上提出切实有益的建议,为正面引导和解决当前种植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建策献力指点迷津 助推企业产品开发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企业规模化种植木姜叶柯(多穗柯),拥有育苗基地100亩,种植基地800亩。然而,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中药材资源,丰富企业的产品种类,拓宽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成了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针对木姜叶柯兼具茶、食、药三种功效,李力等专家团队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建策献力,从打造健康食品、民族药院内制剂研发等方面入手,强化种植过程管理,加强茶饮产品开发,带动了农户的种植热情。

在天峨县纳直乡,距离市中心60公里的林下中草药产业示范区,基地种植有2000多亩的黄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林下空地、闲置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经济,轮种黄精、天麻等药食同源品种,提高农民组织化、集约化生产程度,实现中药材林下种植的规模和集聚化。对种植于高海拔的中药材,专家团队除了细心指导企业关于病虫害防治、种植所需的菌类选择和培育,提出强化初加工和溯源管理,为生产优质的中药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之外,还对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药食两用产品指点迷津、提供思路。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推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发挥科技特派员及其身后强大的科研团队力量,帮助企业、农户、合作社等解决瓶颈问题,全面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增值和品牌化发展,促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此次中药材种植基地现场技术指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有效提升企业、农户对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范化建设能力,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文/图:巫凯)


李力团队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指导木姜叶柯种植

李力团队在东兰县隘洞百建村指导春砂仁种植

李力团队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村大风岭指导种植吴茱萸

李力团队在天峨县纳直乡指导黄精种植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挂号预约

挂号预约

就医指南

监督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