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鉴定学学科被列为广西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试点项目
近日,自治区中医药局公布了广西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试点项目名单,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黄云峰同志牵头的中药鉴定学被列为广西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试点项目并获得资助。
中药鉴定学是运用传统中药鉴别经验与生物学、矿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扩大亲缘中药资源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的中药鉴定学学科自1956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学科团队的努力,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广西第一至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广西区内外采集大量药材凭证标本。主持和参与出版了《广西中药志》《广西本草选编》《广西植物志》《广西壮药质量标准》《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广西卷》《壮瑶药现代研究丛书》等一批药学和植物学专著,为中药鉴定和中药材质量提供了充分保障。2020年被自治区中医药局确定为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
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建设发展,本学科相继制定了“漆大姑”“山香”“杉木叶”等16个药材品种的广西中药材及壮瑶药材质量标准;完成广西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中“丁香茄子”“玉米须”“古羊藤”“茉莉根”“黄花倒水莲”等42个中药材及壮瑶药材的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工作;利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项目研究,开展药用植物及动物的基原鉴定,对广西境内的优势、特色、民族药材进行筛选,选出鸡血藤、土茯苓、芭蕉根、胡蜂等广西有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及民族药材品种进行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或提高药材质量标准,通过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理清鸡血藤、广地龙、土茯苓及混伪品的亲缘关系,并建立其DNA条形码鉴别技术。
目前,学科团队拥有植物学、动物学、中药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亲缘学等专业技术研究人员20名。近3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3篇(SCI论文15篇),出版专著4部,申报并获得国家专利5项。相关研究结果得到国际、国内同行认可和好评。(文:胡仁传 图:吴双伶)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