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创新 和谐 开放

您所在位置:

工作动态>内容>

深耕中药药理,探索现代中医药的创新之路——记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刘瑛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9日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阅读次数:

在中药药理的浩瀚海洋中,有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她凭借深厚的专业底蕴和突出的创新精神,在中药新药及民族药物的研发领域破浪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她,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制剂研发中心副主任刘瑛。

刘瑛承担的“消瘤藤活性部位通过外泌体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结直肠癌生长转移的机制研究”项目,获得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是对她多年来科研努力的最好肯定。

科研之路: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华丽转身

一头干练短发、脸上时常挂着明媚笑容的刘瑛,打破了人们对科研人员沉默寡言的刻板印象。自研究生毕业后,她便踏入了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药理所的大门,从此与中医药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谈及科研初心,刘瑛认为科研院所的纯净环境和简单人际关系让她倍感轻松,而科研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更是无与伦比。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坦途。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刘瑛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她深知,科研是耐心与毅力的较量,更是不断调整与创新的过程。“我们常说今天又是杨白劳的一天。”刘瑛说,“做科研,实验出不了结果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不能单纯重复实验本身,需要不断调整,查看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每次实验结束后,她都一丝不苟地将实验的详细过程与结果悉心记录下来,并精心规划下一步的调整与优化策略。那一本本满载着岁月痕迹的记录本,不仅见证了她在科研征途上的辛勤耕耘与不懈探索,更是她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刘瑛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一步步从初学者蜕变成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为中药新药及民族药物的研发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挑战与突破:深耕基础研究,三次申报终获荣耀

在科研领域,加班加点已成为刘瑛的常态。科学实验需要严格按照时间进行操作,一旦启动便无法轻易中断,必须在要求的时间节点进行查验记录。因此,错过正常用餐时间,对她而言,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从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到材料撰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春节期间是国基申报的关键时刻,当大多数人都在享受节日的欢乐时,刘瑛却需要抓紧时间撰写创新性强、思路完整、文笔扎实的申报书,她形容这个过程“比生孩子还难”。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今年第三次申报的“消瘤藤”项目终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今年终于可以过个好年了。”这一刻,她喜笑颜开,仿佛过往所有的辛勤努力与默默付出,都在这份喜悦中得到了最为圆满和珍贵的回馈。

传承与未来: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进,续写辉煌

如今,刘瑛担任制剂研发中心副主任一职,从基础研究转到应用研究,她迅速调整状态,不仅承担着纵向科研项目,还积极拓展与企业和医院合作,负责多项医疗机构制剂开发的横向科研项目。“药材不应该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层面,更应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医疗产品或治疗方案,推广到医院,面向病人,服务社会。这才是中医药人的使命和担当。”

她还担任带教老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实习生顺利完成了学习,圆满完成毕业论文。这些年轻的人才为中药药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未来的科研规划,刘瑛表示将继续深耕中药药理科研领域,致力于中药新药及民族药物的研发工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抓,两边都不放弃,希望在应用研究方向有所突破。”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为中药药理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续写新的辉煌篇章。(文/图:黄莉莎)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挂号预约

挂号预约

就医指南

监督举报